欢迎访问常州市和和丰包装材料限公司!

实时公司动态,与您分享

半导体封装的 “隐形骨架”:Substrate 工艺的精密美学与技术突破

  • 发布时间: 2025-10-20

摘要
在半导体封装的 “微观世界” 里,Substrate(基板)是衔接芯片与终端设备的 “精密桥梁”—— 它以层叠的电介质与金属线路,承载信号传输、散热与机械支撑的核心使命。其工艺的精髓,藏在 “材料取舍” 与 “步骤协同” 之中:金属以铜为绝对主力,焊点依赖无铅 SAC 焊料;电介质则按需求选择 FR-4(性价比之选)、BT 环氧树脂(耐高温低介电)或 ABF(高性能信号场景),且可实现 “多层异质材料” 组合。工艺流程围绕 “芯层奠基 — 导通孔连接 — 线路图形化 — 层压成型” 展开,每一步都需微米级精度控制(如微导通孔直径、线路蚀刻精度)。本文重构 “角色 — 材料 — 工艺 — 问答” 的逻辑脉络,既解析 Substrate 如何平衡性能与成本,也通过行业研发与应用视角的深度探讨,揭示先进封装下 Substrate 的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为理解这一 “封装核心” 提供全景视角。

引言
当一颗 3nm 芯片在晶圆厂完成制造,它并非直接成为终端设备的 “核心”—— 要将运算信号传递到手机屏幕、汽车传感器或服务器接口,需要一个 “中间枢纽” 来衔接:这就是半导体封装中的 Substrate(基板)。

它像一块 “微型线路板”,却比普通 PCB 精密百倍:层叠的电介质材料需耐受芯片工作时的高温,细微的铜线路要避免信号串扰,精准的导通孔得让电流与热量顺畅传递。没有它,芯片的性能再强也无法 “落地”;没有精湛的工艺,它也难以支撑先进封装的需求。可以说,Substrate 是半导体封装的 “隐形骨架”—— 它不直接承载运算,却以极致的精密,让芯片性能稳定释放,堪称 “连接之美” 的技术典范。

一、Substrate 的 “材料密码”:金属与电介质的精准搭配
Substrate 的性能,从根源上由 “金属导电层” 与 “电介质绝缘层” 共同决定。两者的选择与组合,并非简单的 “性能堆砌”,而是 “需求适配” 与 “成本平衡” 的结果。

 

半导体封装的 “隐形骨架”:Substrate 工艺的精密美学与技术突破

 

1. 金属:导电与连接的 “单一选择”
在 Substrate 中,金属的角色清晰且专一 —— 负责导电与物理连接,材料选择高度集中:

主体导电层
:99% 以上采用铜。铜的导电性仅次于银,且成本远低于银,同时具备良好的延展性与耐腐蚀性,能适配线路图形化与层叠压合工艺。无论是芯层的初始覆铜,还是后续电镀的导电层,铜都是无可替代的主力;
焊点连接
:无铅工艺已成行业主流,SAC(锡 / 银 / 铜)焊料占据主导。典型的 SAC305(含 3% 银、0.5% 铜)焊料,熔点约 217℃,既能满足焊接温度需求,又具备优异的机械强度,可有效避免焊点开裂。
与电介质的 “多元选择” 不同,金属的单一性源于 “性能与成本的最优解”—— 铜与 SAC 焊料的组合,已成为 Substrate 导电连接的 “行业标准”。

2. 电介质:绝缘与支撑的 “多元博弈”
电介质是 Substrate 的 “绝缘骨架”,决定了基板的耐高温性、信号完整性与成本,行业形成了三种核心材料方案,各有适配场景:

电介质类型 核心成分 关键性能指标 优势 适用场景 成本水平
FR-4 玻璃纤维布 + 环氧树脂 Tg≈130-150℃,介电常数≈4.5 性价比高、工艺成熟、易获取 中低端封装(如消费电子入门级芯片)
BT 环氧树脂 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 Tg≈180-220℃,介电常数≈3.8 耐高温、低介电(减少信号串扰) 中高端封装(如汽车电子、5G 芯片)
ABF(味之素积层薄膜) 特种热固性树脂 Tg≈200-240℃,介电常数≈3.0 热膨胀系数(CTE)与铜匹配度高、信号完整性优 先进封装(如 CPU、GPU、先进制程芯片)


值得注意的是,电介质还有一种 “便捷形态”—— 预浸料(prepreg)。它由纤维布浸渍树脂后部分固化制成,形态稳定如 “柔性薄片”,可直接铺叠在芯层或金属层上,待所有层就位后再整体压合固化。这种形态大幅简化了层叠工艺,是 FR-4 与 BT 环氧树脂的主流应用形式。

而 ABF 则以 “卷材” 供应,两侧包覆 OPP(邻苯基苯酚)与 PET 保护膜,使用时按需裁切、剥膜铺设,部分 ABF 还预先覆有铜箔,进一步缩短制程 —— 这种 “定制化形态”,正是其适配先进封装的关键。

二、Substrate 的 “层叠艺术”:从芯层到一体化的工艺流程
Substrate 的制造,是一场 “以芯层为起点,逐层叠加、精准连接” 的精密操作。每一步都像 “微型工程”,需在微米尺度下控制精度,最终实现 “多层线路无缝衔接”。

1. 第一步:芯层奠基 —— 封装的 “初始骨架”
一切从芯层开始。芯层是 Substrate 的 “基础载体”,通常为两侧已覆铜的复合材料(如 FR-4 或 BT 树脂芯板)。这层初始覆铜的厚度(通常 12-35μm)与平整度,直接影响后续线路的精度 —— 若覆铜表面有凸起,可能导致光刻时图形偏移,进而影响信号传输。

2. 第二步:导通孔 —— 层间连接的 “生命线”
导通孔是 Substrate 层间信号与电流的 “通道”,其加工是工艺核心难点之一,分四步完成:

钻孔
:根据导通孔类型(埋孔、盲孔、贯通孔)选择机械钻孔或激光钻孔。机械钻孔适合直径≥100μm 的孔,成本低但精度有限;激光钻孔(如紫外激光)可实现 50μm 以下的微导通孔,是先进封装的首选,但设备成本更高;
去粘污与清洁
:钻孔后孔壁会残留树脂碎屑(粘污),需通过化学蚀刻或等离子体处理去除,否则会影响后续电镀的导电性;
沉积铜籽晶层
:在清洁的孔壁与基板表面,通过化学镀沉积一层薄铜(约 0.5-1μm),作为后续电镀的 “导电基底”—— 这一步若厚度不均,会导致后续电镀层出现空洞;
电镀增厚
:通过电解电镀,将孔壁与表面的铜层增厚至目标厚度(通常 5-15μm),形成完整的导电通道。
3. 第三步:线路图形化 ——“雕刻” 导电路径
这一步是在金属层上 “画出” 所需的线路,如同在微观世界里 “雕刻”,分五步精准操作:

涂覆光刻胶
:在铜层表面均匀涂覆一层光刻胶(厚度约 1-3μm),通过 spin-coating(旋涂)保证平整度;
光刻曝光
:将线路图形的掩模版覆盖在光刻胶上,用紫外光照射,使曝光区域的光刻胶发生化学变化(正胶曝光后可溶解,负胶则相反);
显影
:用显影液冲洗基板,去除已发生变化的光刻胶,露出需要蚀刻的铜层区域;
蚀刻
:通过酸性溶液(如氯化铁溶液)蚀刻露出的铜层,直至形成所需的线路图案。蚀刻时间需精准控制 —— 时间太短会导致铜层残留,太长则可能蚀刻过度,破坏线路;
脱胶与清洁
:用脱胶液去除剩余的光刻胶,再用去离子水清洗基板,至此,一层线路正式成型。
4. 第四步:层叠与压合 —— 一体化成型
若需制作多层 Substrate,重复 “添加新树脂层(预浸料或 ABF)— 覆铜 — 导通孔加工 — 线路图形化” 的流程,直至所有层数完成。最后,将叠好的基板放入压合机,在高温(180-220℃)与高压(20-40kg/cm²)下持续一段时间(通常 60-120 分钟),使各层树脂完全固化、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一步的关键是 “温度与压力的协同”—— 若温度过高,树脂可能碳化;压力不足,则层间结合不紧密,易出现分层缺陷。

三、深度问答:Substrate 工艺的 “关键考题”
角度一:行业研发视角 —— 先进封装下,微导通孔与线路的技术瓶颈
问:随着封装向 Chiplet(芯粒)、CoWoS(晶圆级系统集成)等先进形式升级,Substrate 的微导通孔直径需缩小至 30-50μm,线路宽度 / 间距需达到 20/20μm 以下,当前工艺面临哪些核心瓶颈?如何突破?答:核心瓶颈集中在 “钻孔精度” 与 “线路蚀刻均匀性” 两点。首先是微导通孔钻孔:激光钻孔虽能实现小直径,但孔壁易出现 “热影响区”(树脂碳化层),导致电镀时铜层与孔壁结合不牢,高温循环后易出现空洞 —— 解决方案是采用 “短脉冲紫外激光”,将脉冲宽度控制在 10ns 以下,减少热影响区,某研发团队通过这种方式,将 50μm 孔的孔壁粗糙度从 1.5μm 降至 0.8μm;其次是线路图形化:20/20μm 的线路间距下,光刻胶的边缘易出现 “锯齿”,导致蚀刻后线路边缘不平整,影响信号完整性 —— 可通过 “多重曝光” 技术(分两次曝光精细修正图形),配合高分辨率光刻胶,将线路边缘粗糙度控制在 1μm 以内。目前某龙头企业已实现 30μm 微导通孔与 20/20μm 线路的量产,适配 CoWoS 封装需求。

角度二:应用研究视角 —— 汽车电子场景下,Substrate 的材料与工艺适配
问:汽车电子对 Substrate 的可靠性要求极高,需承受 - 40℃~150℃的温度循环(1000 次以上)、1000 小时的抗振动测试,同时要适配高压电路(如车载芯片),在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上需重点关注哪些点?答:核心是 “材料耐候性” 与 “工艺抗应力” 的双重优化。材料选择上,BT 环氧树脂是基础 —— 需通过改性提升其耐高温与抗老化性,比如添加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将 Tg 从 200℃提升至 220℃,同时降低热膨胀系数(CTE)至 15ppm/℃以下,减少温度循环时的层间应力;若为高端车载芯片(如自动驾驶芯片),则需选用 ABF,其 CTE 与铜的匹配度(ABF≈12ppm/℃,铜≈17ppm/℃)更优,可大幅降低开裂风险。工艺优化上,重点在导通孔与层压:导通孔电镀时需增加 “退火处理”(200℃保温 30 分钟),消除电镀应力;层压时采用 “梯度升温”(从 120℃逐步升至 220℃),避免树脂因热膨胀过快产生内部气泡。某车载 Substrate 厂商通过这些优化,将温度循环后的故障率从 5% 降至 0.5%,满足汽车电子的严苛要求。

结语:Substrate 的未来 —— 向 “更密、更薄、更可靠” 迈进
如今的 Substrate,已从 “简单连接载体” 升级为 “先进封装的核心支撑”。当 Chiplet 技术让多颗芯片在封装内协同工作,当汽车电子要求 Substrate 在极端环境下长期稳定,当服务器芯片需要更低的信号损耗 —— 这些需求都在推动 Substrate 工艺不断突破极限。

未来,它还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实现 20μm 以下的微导通孔?如何在更薄的基板(总厚度<100μm)上集成更多层数?如何开发环保型树脂(减少有机溶剂使用)?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 Substrate 自身的进化,更决定着半导体封装向更高性能、更小尺寸迈进的速度。

本文网址: https://www.hhfpack.com/news/121.html

欢迎访问常州市和和丰包装材料限公司公司!

Copyright © 2025-   常州市和和丰包装材料限公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