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和和丰包装材料限公司!
为筛选适应广西北部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竹种,连续3年对比分析了3种牡竹属中型竹种清甜竹(Dendrocalamus sapidus)、花吊丝竹(D. minor var. amoenus)、吊丝竹(D. minor)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3个竹种对广西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中清甜竹作为本地竹种,每年新生竹数量多,生长速度快,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综合各项生长指标,3个竹种在广西北部地区的适应性表现为清甜竹>花吊丝竹>吊丝竹。
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 var. amoenus)和清甜竹(Dendrocalamus sapidus)为牡竹属的中型竹种。其中,吊丝竹别名乌药竹,为热带、亚热带阳性竹种,广西、广东、贵州等地有自然分布,云南、浙江、福建等地有引种栽培,在广西,以西部、西南部石山区为主要栽培区。吊丝竹竹材纤维含量高、竹壁厚、篾性好,以材用为主要经营目的,兼具造纸、食用、景观、生态绿化等功能。花吊丝竹为吊丝竹的变种,常混生于吊丝竹林中,竹秆淡黄色,有深绿色纵条纹,竹秆大小均匀,竹丛紧凑,丛态优美,常作为公园、庭院绿化用竹,是广西、广东丘陵及石灰岩山地常见竹种。清甜竹与吊丝竹相似,但竹秆每节具芽,分枝低,节间具白色刺毛,箨鞘背面近全部密被贴生棕褐色刺毛,是一种高产优质的造纸原料。
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竹林面积持续扩大,竹产业已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为丰富广西北部地区造林竹种种类,推广种植优良竹种,增加竹林面积,本研究连续3年对比分析了牡竹属中型竹种清甜竹、花吊丝竹、吊丝竹的生长适应性,以期筛选出适应广西北部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良竹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置在柳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竹园中。该地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地理位置为东经109°17′56″、北纬25°6′24″,海拔111 m。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春、秋两季干旱少雨,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多年平均温度为19.9 ℃,最冷月均温9.1 ℃,绝对最低温度−1.2 ℃,最热月平均气温28.3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9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0 ℃。年平均降雨量1 841.5 mm,其中4—8月降雨量1 330.7 mm,占全年降雨量的73%。年平均相对湿度77%,最小相对湿度13%。年平均无霜期359.8 d。全年日照1 329.9 h,占可照时数的30%。年平均风速1.7 m/s,最多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 320.5 mm,年雷暴日数59.3 d。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低温阴雨、高温干旱、雷暴、寒潮、霜冻等。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旱地土壤多为红壤棕泥土和砂页岩发育的山地红壤。
1.2 试验竹种与试验设计
试验竹种为牡竹属中型竹种清甜竹、吊丝竹和花吊丝竹。清甜竹母竹来源于柳州市,吊丝竹、花吊丝竹母竹来源于南宁市。2019年3月份进行竹种栽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每个竹种栽植面积667 m2,栽植株行距为4 m × 4 m,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株。
栽植前整地,清理试验地杂草、杂物,疏松土壤20~30 cm。试验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尽管较为肥沃,但受淋溶作用影响,钾、钙、钠等元素在土壤中积存较少,铁、铝元素含量较高,故增施钾肥和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化活性。根据竹苗根系情况挖穴栽植,穴规格为直径40~60 cm、深40~50cm,穴底铺施约8 cm厚的有机肥,覆土5 cm后栽植填土。栽植后每年春季施有机肥、复合肥1次,遇病枝、枯枝及时修剪;加强竹丛根部杂草、枯枝落叶的清理和巡查监测,保持通风,减少病虫和细菌滋生。每年进行2次除草抚育,观测不同竹种在广西北部地区自然条件下的生长表现。
1.3 调查指标与数据分析
在栽植当年(2019年)至2021年的每年12月份调查3个竹种的竹丛生长情况,调查指标包括竹种成活率、每丛立竹量、立竹平均胸径和平均竹高。数据采用W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个竹种的生长差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种成活率
2019年栽植竹种展叶后,调查各竹种的成活率。调查统计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3个竹种均能较好地适应试验地的气候和环境,其中花吊丝竹和清甜竹的竹丛成活率较高。3个竹种的成活率表现为花吊丝竹(100%)>清甜竹(93.3%)>吊丝竹(66.7%)。

2.2 竹种立竹量
立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光照强度、病虫害和人为管理措施等。不同竹种的立竹量因其生长特性、环境条件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图2),与2019年相比,2020年受试验地气候和病虫害影响,吊丝竹立竹量由3.6株/丛下降至3.2株/丛,花吊丝竹立竹量由5.2株/丛下降至4.8株/丛,增长率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11%和8%;但同期,清甜竹的立竹量则由2.2株/丛增长至6.4株/丛,增长了191%。至2021年,吊丝竹和花吊丝竹的立竹量分别较2020年增加1.2和2.8株/丛,分别增长38%和58%,而清甜竹立竹量则减少了3.4株/丛,减少53%。总体来看,2019年至2021年3个竹种的生产力和健康状况均良好。

2.3 竹种立竹胸径
竹类植物胸径增长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图3),3年间3个竹种平均胸径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清甜竹的平均胸径由2019年的1.3 cm增长至2021年的4.6 cm,成竹胸径增速最快,为254%;吊丝竹由2019年的1.68 cm增长至2021年的4.1 cm;花吊丝竹由2019年的2.3 cm增长至2021年的5.35 cm。表明3个竹种对广西北部地区砂页岩发育的瘠薄山地红壤有一定的耐受性,均能正常生长,其中清甜竹胸径生长表现最好,其次依次为吊丝竹、花吊丝竹。

2.3 竹种立竹高度
立竹高度是竹种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竹秆及秆梢部自然下垂部分。试验期间3个竹种受季风气候和病虫害影响,竹秆发生折断,其中花吊丝竹共折断12处,清甜竹共折断7处,吊丝竹折断6处,影响了竹种的高度测量。调查发现,3个竹种中除个别植株出现折断现象外,其他个体均能够正常生长,竹种之间竹高生长受季节、土壤条件和自身生物学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统计结果显示(图4),花吊丝竹平均立竹高生长表现最好,从2019年的2.28 m增长至2021年的6.4 m,增长了181%,其他2个竹种的高生长增长较缓,清甜竹由2019年的2.5 m增长至2021年的4.8 m,增长92%;吊丝竹由2019年的3 m增长至2021年的5.7 m,增长90%。

3 讨论与结论
广西北部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属亚热带气候,雨热资源丰富,同时灾害性天气发生也较为频繁,不同竹种对气候、环境、土壤等要求和适应程度存在差异。本试验初步探讨了3个牡竹属中型竹种在广西北部地区种植的早期适应性,并未考虑土壤微生物、病虫害、恶劣气候、经营措施等对竹种生长的影响,随着引种试验的逐步深入,将开展多种环境因子和经营措施对各竹种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以期为广西北部地区优良竹种选育、竹林高效经营及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吊丝竹、花吊丝竹和清甜竹3个牡竹属中型竹种对广西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中清甜竹作为本地竹种,每年新生竹数量多,生长速度快,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花吊丝竹表现次之,吊丝竹生长表现相对较差,是否适合在广西北部地区推广种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欢迎访问常州市和和丰包装材料限公司公司!
Copyright © 2025- 常州市和和丰包装材料限公司公司